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撷英 » 《大风起兮》孙雁群

《大风起兮》孙雁群

发布日期:2015-11-24      阅读数:1225 次

大风起兮

 

 江苏张家港   孙雁群

     风起云飞,当然是英雄出场的背景,即使风不起云不动,或者艳阳朗朗或者淫雨霏霏,但英雄所到之处,自有旌旗飞扬,自有马蹄得得,自是人声鼎沸:衣锦还乡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啊:故乡风物或许依旧,你我今生已然不同。

     史载刘邦回乡置酒沛宫,击筑高歌,一百二十名少年和而歌之,激昂之情,壮烈之怀,让沛县父老击掌顿足,潸然泪下!

      他是有理由唱大风歌的,只是不知道,在“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叹中,他有没有想起那位老对手,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败将,如果肯臣服于我,岂不是最大的猛士?

歌风台居高视下,大风碑神采依然。 往事依旧,读者不同,越是久远的故事就越有可能被演绎成不同的版本。

      在睢景臣的眼里,“高祖还乡”就完全是一场闹剧:“王乡老”、“赵忙郎”、“瞎王留”一伙乔男女装腔作势,屁颠屁颠地忙乎几天,就是为了迎接这些“不曾见的器仗”、“大作怪的衣服”吗?我开始还纳着闷呢,但看见那一个“觑得众人如无物”的大汉,竟然是一位知根知底的老熟人,“险气破我胸脯”,我真的是被捉弄得好惨:原来是刘三啊,你跑到哪里去了,欠我的钱还没有还呢,就急吼吼地改名换姓,唤做什么“汉高祖”?

     唤作“汉高祖”应该是刘邦故去之后的事情了,“王乡老”们不知道,睢景臣心里却是明镜儿似的。反正他是漫画高手,畅快地骂一把皇帝老儿,图个痛快而已。

司马迁就是据实而录了。“置酒未央宫”,喝得半醉的刘邦开始清算旧账了,一个“举杯谑父”的情节,刻画着这位口口声声质问乃父“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的高皇帝:老爸呀老爸,你说我不如二哥勤奋,现在你在看看谁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胜者可以为王,得意难免忘形。

      还有李清照的个人观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另一位悲情英雄让女诗人更加心仪。原来项羽的光芒不是破釜沉舟,一战成名;而是英雄末路,勇士知耻。这个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万人敌却又不肯竟学的莽撞少年,年轻气盛一路冲杀而来,不后退不低头不折服也不肯听人之言,走到垓下,四面楚歌,猛然回头,“天之亡我”,他高蹈的脚步终于戛然而止!一个是“威加海内归故乡”,一个是“无颜见江东父老”!他和刘邦,就这样轻易折戟于历史的翻云覆雨手。

     很多人喜欢项羽,只因为我自年少,我本轻狂。青春可以随意挥洒,生命当然予取予求。只是,快意恩仇固然是人生的理想,但宽恕包容却代表着生命的高岸。人总不能不学着长大吧,比如刘邦,年少时欠酒帐混筵席狎侮宾客无所顾忌无所作为,显然是一名市井混混?但从响应陈涉振臂一呼并且击杀沛令的那一天起,刘邦就完完全全换了一个人:一个无智无谋无勇无背景无身家的小角色,凭什么可以在反秦联盟中脱颖而出,位居人上?只因为他明白大丈夫能屈能伸,只因为他愿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成大事者可以不拘小节,务大业者必须几经沉浮。这样的条件这样的过程,需要先天的个性优势也需要后天的能力训练更需要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身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他要有众多的拥趸也要明了众人的心态,他要审时度势,他要不屈不挠,他要克制自我目标专一,他更要凝聚人心懂得用人之长学会容人之短:意气相投是萧何,感情相通如张良,讲利害谈荣辱共进退,则可以招纳聚集韩信彭越和樊哙郦食其一干勇士谋臣。

     喜欢项羽的人,也许会排斥他的政治死敌刘邦。因为和项羽比起来,刘邦似乎不太像一个英雄:分羹兄弟,反目无情,烹狗藏弓,过河撤桥。年少时几近无赖,战场上屡战屡败,危险中六亲不认。来自底层,却没有底层的质朴宽厚;并非官僚,往往擅长官场的奸诈计谋狠辣算计。

      其实真正的英雄恰恰是有血有肉有个性。英雄能够和凡人不同,是因为他能一直地修正自己的缺陷不断让自己接近完美。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是自信,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也是追求。胸有奇志的人可能年少荒唐,是因为不甘平庸;屡战屡败的无能,未尝不是屡败屡战的顽强;六亲不认的无情,有时却是战场甚至人生路途之必然取舍。历史上,追求成功的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换取更多的忠诚,可以牺牲小我,也可以六亲不认;可以韬光养晦,也可以拉拢恩施。

      我们不能以和平的眼光读取战争,我们同样不能用神化的色彩刻画英雄。所谓英雄,未必能享受众口一词的赞美,所谓勇士,肯定要承受千夫所指的责难。

所以大风台告诉我,英雄不问出处,英雄也有缺点。作为最后的胜者,刘邦的长处在于:纳百川者心胸自广,是项羽所不及;处低处者眼光向上,是项羽所不能。而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坚持和团结,恰恰是刘邦所有项羽所无。

      一路风尘,回到沛县,几度起伏,万语千言。《大风歌》唱出了他的百感交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似乎要和《大风歌》三句相照应,大风歌碑也有三块:汉碑、元碑和甲子碑。虽然汉碑的书写者仍有争议,但元碑和甲子碑显然来自汉碑的摹刻。

      三碑之上,至今风起云飞,触目之间,依旧情深意长。所谓金石之声,必吐英雄之气:奋发有为之志,建功立业之心,安邦忧国之虑。

      史实告诉我们,这位马上归来的布衣英雄,确实是一个最具胸怀的伟大皇帝:

   “他结束了从夏朝到战国近千年中国奴隶分封制的状态,开创了真正的统一时代。

  他结束了从周朝东迁到秦朝570多年天下纷乱不止和统治者横征暴敛的历史局面,开创了一个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低税率时代。

  他结束了秦朝摧残文化打压言论的暴政,开创了雍容大度的政治局面和多元的兼容并包的文化格局。

  他一统中华,从而开创了具有400多年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汉也成为整个民族的代称,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汉唐盛世也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骄傲的时代。”

走近歌风台,迎面看到的是刘邦的塑象,他一手按剑,一手举樽——敢于对敌的勇气,正是来自广纳友朋的豪情,他让我想起那个“多多益善”的典故,那段善将将善用人善纳言的自省。

     《大风歌》一共有三个“兮”字,碑上的大篆却有三种写法,或壮或丽,各具风采,正所谓英雄没有统一模式,生命却有无数可能。

      走向沛县县城,走进一个小小酒馆,切一盘狗肉,端一杯白酒,遥对着大风台,且让我一饮而尽。

 

 

 

 

                                                                  此文发《沧江文学》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