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张家港市文联概况
联系我们
领导班子
文联动态
文艺协会
作家协会
美术家协会
书法家协会
音乐家协会
摄影家协会
戏剧家协会
曲艺家协会
民间文艺家协会
舞蹈家协会
影视家协会
艺指委
事业单位
张家港书画院
基层文联
塘桥镇文联
金港镇文联
锦丰镇文联
南丰镇文联
凤凰镇文联
乐余镇文联
文艺动态
名家风采
佳作展示
会员服务
新书速递
会员博客
党建专栏
绩效考核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撷英
»
《金村,诗人的优游岁月》缪克
《金村,诗人的优游岁月》缪克
发布日期:2015-11-24 阅读数:978 次
2012年暮春,站在金村小桥畔,面对青葱四野,我不免思绪涌动。从初春草色一抹到丰绿一片,触摸金村长长时间流水中淘洗过的发黄纸页,眼前是金村人远去的背影。
有两个人物令我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我先想到了是,古人讲游学,一支剑一箧书,学即是游,游也为学。近古长剑走天涯的豪情不再,但游却延续下来,以两种人为多。一为文人,游走大地岁月,左近江阴徐霞客为中国游家(旅行家)第一人。张家港的就要数金村金病鹤了,他钟情和行走四野,前后消磨二十年时光。一为僧人,僧人有自身便利,僧钵芒鞋走天下,金村的释真诠,云游而来,为金村风光景物吸引,居永昌寺,日日醉于四近风物,谁说他不是游呢?伟人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即是。
此两人不仅游,而有记,一为《西湖新旧梦》,一为《学半斋诗抄》,读着它,就如跟着两人游赏一过,不亦乐乎!
金病鹤:芳踪处处是雅韵
金氏父子民国年间为文坛闻人,金鹤翀可说名倾东南。作为金鹤翀乃兄的金病鹤(又名鹤翔,1865-1931,字幼香,县诸生,早年入“南社”,后推为常熟著名诗社“虞社”名誉社长),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游历北京、上海、南京、镇江、杨中、南翔;无锡、苏州、江阴。近处的周庄、虞山、大义、福山,更是来往去无时。浙地的嵊县、天台、绍兴、平湖、桐庐、新昌、石城、宁波、富阳、杭州等地,更是他长年逗留之地,“离巢我似孤飞雁”,是他丧偶后的真实写照。
金病鹤游历,多有曲折。早年从何市友人时为浙江嵊县令、平湖、石門知县的徐印士交游,辛丑年(1901)前后共游嵊县一带,他们陟天台华顶峰,游国清寺,观石梁瀑布,金病鹤“昂头览尽天台胜,此际高吟信不群”,可谓意态赳赳。然长期在浙地雾中游,致罹生黄疸,经年始愈,这是他付出的代价。
金病鹤并不悔游,“踏遍青芙蓉(青山)”,是他的执着。民国间数度设馆教学杭州毛氏家等家,使他游历得地理和经济之便。至民国十年(1921)金病鹤作苏州邓尉游时“遭先君子丧,遂不复出”。其间流连严子陵隐居地钓台及王羲之寄居处兰亭,有《钓台游记》。1901年至1921年间,金病鹤大量流光闲时多沉浸于浙江多地,特别是西湖的灵山秀水。
金病鹤的游历并非一过性游览。他在游中会细细玩味,各个季节次第赏游,有的一再返赏。他诗中多有“眼底春光”、“客里端阳”、“西湖秋柳”,及“腊月探梅”等,可见他于西湖各种异景,在宽松无碍之闲心中得之,进而展示其诗心。“十年同此月”、“十五年前数往还”,乃至“我忆前度游,廿载一刹那”,金病鹤设馆教学之余,欢会朋友,寻访名山,荡桨西湖,遍游西湖畔的名胜古迹,酣畅淋漓地探秘览胜,使他心与湖交,这是他的人生梦影,借西湖出之,前梦叠新影,一梦贯带。以诗纪游,是文人雅举,而取名《西湖新旧梦》或许梦影踪痕传递他的心路历程,也曲折反映时代转型期的心相和意态。
金病鹤不仅游西湖,泛舟潋滟湖波,还行走西湖周边乃至更远处,人至者他必至,或携众或独人多次游;人所不至者他奋然行之,以求一见;史上消失之景,如南屏山、赤步等常人不涉处,也百计挖掘,以求一会,见出他广域游历的浓厚兴趣和热情。诗人是无处不至地探幽访胜,无边湖山入眼底,他翻作诗歌新声,化为诗痕处处。
诗人游中富于情趣,他追慕古人,对苏东坡的心向往之,在诗中十数次提及“坡公”,他在孤山折取梅花一枝,带回家乡,与朋友聚会,知正逢苏东坡生日,“予以西湖红梅一枝”,借花献东坡。他游时放得开,如到胜到拂水岩,与众人欢会,至晚留宿峰顶。有时游兴难抑,冒雨而游,买舟漫游,“枕上潮声催早起,同舟五客皆酣眼”,他观看曹娥江沿途风景已多时,把酒作画,十分潇洒。
金病鹤游西湖等地,湖山人一体化为情感物,游走湖域,敞开心怀,人与物骋,种种具象纷至沓来,无边光景,以心触之,升为意象,甚至化身为其中一个,湍发之兴,发而为诗,汁液饱满而淋漓,这是与他“我抱山水癖,越中惯流寓”分不开的。
金病鹤并非一味留连景色。他固然有“八尺轻舠酒半瓶,四山照得两袍青”的优雅轻灵!也有对前朝英雄的家国感触。好多诗写出了他作为民初知识分子独有的风骨和思考,加入“南社”后,诗常作铮铮之声,“英雄奇笔翻前史,儿女读兵独出时”,可见一斑。
作为羁旅的补充,多友使他其乐无穷,他与杭城文朋诗友游湖山,正如金鹤翀所记:“士林多乐与之游,……诗酒过从,至老而不倦。”他在游中得乐获趣,在游中切磋诗艺,于赏玩寻常景物时,经营出一种美好。游路即心路,天地幽景、细密心思,成为丽景,诗作踪眼前之景,也忠于心灵召唤。这既是一个士大夫情怀遗存,也是一种现代独立人格的展示。
也许是生活不如意,也许是长久设馆客居,依人篱下。不能不使他产生一种落寞心:“春时恨春迟,花我飘零似。忆我羁是乡,几度冲寒水。”他总是闷闷不乐,不能不用西湖之波荡洗胸中之块垒,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真正的梦想:“醉时寻姑射,醒即悟琼姊。天地一家春,奚必分彼此。”理想和羁旅情怀,两者不能得兼,沉于杭城之景,或许是一种解脱。
金病鹤当年游历见出这位民国文人对西湖的醉生和梦思,其游历杭城、泛舟西湖的所在,已非旧时貌,有的已湮没。但他触摸那些远去的遗迹,或者更有意史的意义吧。
释真诠:寺庵内外俱有味
金村人才品类多,释真诠是长期寓居金村的僧人。据其生平鳞爪资料,释真诠,字志大,为律然之孙,自维摩寺来居永昌庵,善画梅竹及蟹,能诗,有《学半斋诗钞》。真诠是“律然之孙”,律然是清名僧,字素风,海虞(今江苏常熟)秦氏子,剃染长寿庵。工诗、画,有《息影斋诗钞》、《清画家史》。据此可知真诠的俗姓或为秦。他自署“玉峰释真诠”,大体可知他早期生活于昆山,后辗转落脚于金村。
律然诗集为当代收藏家兼文学史家黄裳先生视为收藏“快事”,可知其价值。更有价值的是钱钟书先生认定:“余尝细按沈氏(沈德潜)著述,乃知‘理趣’之说,始发于乾隆三年为虞山释律然《息影斋诗钞》所撰序。”(钱钟书:《谈艺录》)。释真诠获其祖风吹熏,丰厚诗画学养,醉心佛道,一心参禅,修炼自在境界。
寓居金村永昌寺方寸之地,释真诠却经营有道,化狭小为广大,化静寂为生动,云游是寄情山水,参禅也是心的驰骋,都在感受流光。僧人这一身份让他穿行宽裕的时间中,优游山水胜迹几乎是他的随意而为。“芒鞋未试天涯远,徒羡千山与万峰。”他是行走的,一双芒鞋,便可千山万水。
僧行无牵挂,随意生发,云游无迹。他常常江阴、常熟、无锡等地往返,本地金村、虞山、恬庄、福山等更是踏遍,山岚水溪,风华景物,助其游兴的高涨和欣赏的敏感,他感受到“山含宿雨还流翠,水映残霞半带红”,“柳渚绿添新涨阔,药畦红润嫩苗鲜”的美好。他游历为诗,大都绘影绘形,有形神兼备之妙,达于“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作为一介诗人,为美景感染,激发其浪漫情怀:“月光浸水寒堪掬,奋臂直欲追青莲。”这是一般僧人少的情怀,见出他的生性真率。
僧人视角中往往有宗教情味,禅意不觉间生出,甚至达于极致。但释真诠并不排斥俗务,人间世态与之交相掩映,这就有不少情趣:他有对姹紫嫣红的遐思,“香消犹恋林塘净,霞散宁随鸥鹭飞”;有对东风美景的欢快,“今夕东风已无赖,满庭春雪落梅多”;也不乏对景凝眸的小情趣,“微吟爱幽独”等等。这些俗人的感情,显出释真诠的特别。更特别的是,他对人世的觉悟,不是从僧的角度看,而从常人的角度看,如“最爱婵娟如索句,更阑欲堕尚盘桓”,“此身愿化九皋鸟,飞入霜林伴冷吟”,他以明志的方式感受光景。在春夏秋冬四时景,千山万水随意游走中,可以看到他的独特。
僧中生活刻板,又为外来,易生落寞,夹杂他多病。静下来总难以忘病,生活中就有病中思,病中吟,病中无聊,病中参禅……病中虽苦,他于中寻觅情趣消减孤寂,这就不一般了。他没有鲁迅在《病后杂谈》中所举“吐半口血看秋海棠”的文人做作,他在感受孤清落魄时,自得其乐的风雅之举是 “药铛夜静煎明月”,煎药便是赏月时,病中一样富有情趣;“忘机不碍身多病”,难耐之时却能进入忘机之境界;人在怜爱他,他却有参禅之乐,“此夜莫忘泉石趣,好流残梦过湖桥”,梦中游湖过桥,风雅自得。
释真诠并不消极的适应病,而常思“翼健终期万里抟”。多病的他,诗气遒劲不衰,此或为自自喻。可说病使他获得情调,不是小情调,是真情调,病蚌化珠。他并非以落寞为甘,他化落寞为充实的就是交友。他常以诗画交友,就有了题画访友、酬谢祝寿、玩月夜话、奉赠寄思……这大大消解了他生活的重压,恢复了他的生活的自信:“嫩茗邀宾和雪煮,好风入座带花香。”的确,生活不能无友。
他与友共话,诗氛、棋道与朋友对应是三美,而“碁敲棑几铺寒玉,榻傍芸窗逗碎金。”有朋友使他倍感阳光。与友朋把盏,作信宿之谈,“钟声入夜还留客,敲破松烟漏月光”,“明春如践约,重与话三生”。他把朋友家一株树看成一只鹤,寻求诗趣,显出的却是骨子里的可爱处。他一个可爱的,热爱生活,为朋友掏心肺的直道达人。
当然,真诠是诗人,也是僧人。他似乎更多地以禅心看待人事。
“云迷旧馆花空落,鹿去荒台草自生。”——充满历史兴替的信息和难以解读的禅机。“欲知无限苍茫兴,吟遍秋风独倚阑”,“半壁江山足歌舞,两河征战几风烟。”历史与生活一样令人惆怅,化为一种禅机,这是让人领悟他的生活。当然这里的所谓禅悟,还是人之常情。
禅悟关键在悟,而释真诠诗中的“禅语”对应古诗中“理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继承乃祖诗风。他的诗写得潇洒、灵动、机智。有时又不乏烟火气。入于其中,出于其外。正是对诗与禅的良好把握,造成了诗艺的独特。作为一个僧人,自有禅心,所见可称皆有禅机,但入诗,要求得“理趣”,却难得,真诠的诗独具特色,此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只是天不假年,身弱多病,释真诠1783年圆寂时并非年高。可惜的是,多游善交之事大多湮没民间。但他的《学半斋诗抄》留给后人的是释真诠诗酒风流,行吟而潇洒的背影。
暮春初夏风来,读读金病鹤《西湖新旧梦》、《学半斋诗抄》,也会像他们一样游历并沉浸于如梦似幻的美景中,从而得到人情的淘洗。
此文发表于《东渡》创刊号“东渡风”
最新公告
“华昌杯”张家港市第四...
第五届“我眼中的健康城...
首届江苏省“杨沂孙·书...
第三届“税”月留影书画...
“爱满港城” 2022年书画...
共筑保密防线 公民人人...
关于举办第三届“税”月...
首届江苏省“杨沂孙·书...
市文联、书画院、各文艺...
市文联、书画院、各文艺...
市文联、书画院、各文艺...
友情链接: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艺术报
张家港市人民政府
江苏作家网
江苏文艺网
苏州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