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张家港市文联概况
联系我们
领导班子
文联动态
文艺协会
作家协会
美术家协会
书法家协会
音乐家协会
摄影家协会
戏剧家协会
曲艺家协会
民间文艺家协会
舞蹈家协会
影视家协会
艺指委
评协专栏
事业单位
张家港书画院
基层文联
塘桥镇文联
金港镇文联
锦丰镇文联
南丰镇文联
凤凰镇文联
乐余镇文联
文艺动态
名家风采
佳作展示
会员服务
新书速递
党建专栏
绩效考核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撷英
»
《罗村的根房》缪克
《罗村的根房》缪克
发布日期:2015-11-24 阅读数:1445 次
罗村的根房
缪
克
一
那时,隔上些日子我就会去罗村,这已成为我的一条热线。罗村有我的岳家和亲戚,总叫着去看看,帮忙。说起来忙是越帮越忙,又不能不去。这段时光,村里不分张家李家黄家,总动员了,推土机进来前自己拆,推墙掀瓦的尘土,一股一股飘散在罗村上空。
村里到处在说着房子,让我熟悉罗村家家户户房子的前世今生。
这事其实是前年飞机在这带上空大蜻蜓一样飞来转去,开始的。村里人说人家看中了罗村——他们不太清楚造高速路和一级路的区别,却晓得要征很多地,村里的“百晓”兴郎用手指划了个大圈,说里边房子都拆。人们吐着舌头嘘他吹牛皮,现在却真这样了,寂寞罗村烧开了一样沸腾。
罗村从来没有这样大变,一条大路,切过来就是半个村子。以前罗村的田地被纺织厂、洗毛厂看中,村前大田征用了。村里和厂隔着道铁篱笆,机器声到晚上轰隆轰隆钻进人家枕头,弄得个个在床上煎鱼。向村长汉章说,汉章叼着烟,喷一口说,我不是一样吗?世贤点点他的背影说:他才不一样。汉章镇上有房子,这里很少住。村里人要睡觉,孩子要念书,还要空气好,水清洁,却没有村长的实力到镇上弄房。兴郎几个找我喝完酒,叫写联名信反映情况,信还没写,上边说这里一片征用了,全到镇区集中居住。村人有段时间什么也不干,走东家出西家高兴地一遍遍比较,算账,有点狂欢的意思。
很快机器进了罗村,摧枯拉朽,罗村成了一堆堆水泥砖瓦碎块。村里人等新楼房住。兴郎说,安置费高,住高楼大房,一家起码两套房,干净得一根草屑也没有。比起以前罗村小河埠头,鸡鸭啄食,河滩屎尿满世界,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兴郎说,我们也尝尝做镇上人的滋味罗。
我从没有这样贴皮入骨地感到,所谓村子就是房子。村里一家一家的,其实是一间间房子,这些房子在这块地皮上拔去,罗村没有了。晓得点罗村历史的村老,记得上好几辈人到大江涨出的沙滩,男人和女人搭个芦棚,有了房子就能拢得住人。后来沙滩上一舍舍芦棚像蘑菇一样开着,开成了村子。义保开始有二间茅屋,下一代兄弟几个,住的草房子像小鸟争窝,就得再做窝,造一间间房子。
老舅告诉我,你看茂生现在神气活现,当初他祖上来时滑卵一根枪,讨了家小,在芦滩上弄个芦苇棚子,春天一到,棚子就青了,里边竟然飞出哇哇啼哭,这就是家。家的房子,就是芦苇的,也不能说不是房子,更加不能说他是逃荒要饭的了,人家在这里房子都有了。
房子倒底是啥,他们想不透。倒是村老说了句,有房子就不会成孤坟野鬼。
二
没有房子,“躺土地庙”是辱没祖先的咒人话。这搔到痒处——房是根,房子就是根房。要留住根,就不能不造房子,世贤说,这道理千年不变。
先前留根造房子时,山墙垮下来,肋骨压断二根。他一边养着身子说有一口气就要造,不能搬砖动瓦,拄着拐杖东戮戮西指指,房子还是造成了。村里人说留根这下真的留下了根。
舅子家新华男大当婚,财不大舅子气粗,吹年要什么只管说话。他是瓦工,又做装修,在罗村河边造了房,里里外外装修一新。那房子远看一颗印,近看是乡村别墅,进到里面像宾馆,藏在绿树中是好景致。新华对象来看了,说好是好,不晓得镇上有没有房子,最好是市里有房子。
舅子听了鼻子一气三个洞,造房装修逼空了口袋,哪还有钱再弄一套房子。罗村的房子怎么啦,哪点比市里和镇里的差。可人家鲜鲜嫩嫩的对象说话珍贵,要招凤凰,你就要梧桐树。他只得答应想法镇上弄房子,想扁了头也没办法。听说罗村要拆迁,他摸着胸膛说,还是老天有眼,太阳照到我头顶,他笑歪了嘴。新华那小子像只黄雀整天东跳西蹦,高兴得忘记了东南西北。
他家隔壁勤根,儿子高三,书念得巴结。他还想聚钱弄像样房子,整天累得直不起腰了。他早就“打愁根”(发愁),罗村的房子将来人家女的看得上吗?“愁根”从脑袋里长到脸上发芽,枝叶茂盛。兴郎就说他,儿子成绩好,大学出来,不愁没有单位,要什么房子?勤根说,什么话,哪有儿子没有房子的。世贤几个都说,对,像喝酒,儿子要有他的“门杯”,不兴不给他。
勤根心里苦,儿子大学出来工作,在城里了,村里房子留着就是空着。不过,这一带有几家不是城里有房子,村里又留着的呢?——这里他的房子就是根,留着就是留根。
罗村人,一辈子总围着房子转,给下一代造房子娶媳妇,是做父辈的心愿。
村里也有外边打工的,民国时就有。茂倌撸了不少银元,不在外边起屋造房,拿银元偏偏回家造房,一幢大房造出来,引得人越看越眼红,真正的根牢固实啊。也有的双手笼在袖筒里尖耸着肩膀俟到晚上回家,怕人家看到,不过,就是漏风的破房子也要回去。
也真有不回罗村的。曹家儿子金才和玉才在外边。回村一趟,是最后看看老家。家产转给老三——他们在外边做了人物,自己割断根,他就不算罗村的人啦。村里李裁缝做到台湾,数十年后回罗村
,
已是港台同胞,看看两间房子已成兄弟的,泪花薄薄地在眼里走一圈,罢了。他已非罗村人,说他是罗村人,那是客气,屋已是他人屋,不能算罗村人。
最可怜俞家老爹,远到西北,死在那里。三个儿子,两个人一人一间半房子,还有一个入赘到礼桥。这里没有房子,也就没了根,不是这个村的了。罗村的金奎入赘到外村,村里有二间茅屋,走进去屋顶望得见天,慢慢茅草成灰,梁柱朽烂,那真是无根了,怪他乐不思蜀。他要回来也不能了,房子倒了,无根了,他不是罗村人了。倒是罗成林儿子在北方做事,在那里成了家,不回来了。他的几间平房有点歪了,怕月黑风高夜轰一声塌,什么也没有,就卖给在这里打工的安徽人,几万块钱。儿子要拿了钱走人,成林有点不忍,不签字。那是祖辈老房子,一出手永远没有了,安徽人懂得其中情理,卖房的总是不忍,还要被戳脊梁说是败家子——冲 这,安徽人安慰卖家,又加了点小钱给成林,让他心里平和平和。安徽人有了房子,罗村人没办法不认可,他从此完成了他的战略转移,在罗村落地生根。
罗村人说起房子,一家一家,粗中有细,分得清!房来房去,村子就在这样保持着它的尊严,罗村房子就成为一部历史。
三
罗村这次因为大路和工业区开发,连根拔房子了。这在以前想也不能想——拔房子,那是绝代的意思!但是这回,罗村人心里全没有“窝塞”(纠结),一点也不怕自己不是罗村人了。兴郎说,反正有抵挡——拆了村里的房,镇上有新楼等着呢。都成了白鸽子,飞到镇上过好日子。
又一年后,罗村人很快就住进了镇上的高楼。他们抓阄后分插在高楼的各幢间,也有卖了新楼房到城里买房子,有的早就到城里了,这里的房子空着。要是聚拢原来罗村人,不行了。
罗村人旧房子拔了到镇上住新房,是种了新根,只是再也不是罗村人,是小区人了。后来有人对江边不知何年的青石、围垦纪念小石桥和大江入口的船闸,现在有点想了。他们还想罗村逢年过节时,鸡飞狗跳,鞭炮阵阵,小孩村头喊叫而过的红红火火。这是根上的枝和叶呀。还有更多的枝叶,生儿育女、婚丧嫁娶、子孙繁衍——从生到死的一切,“百晓”兴郎掰着手指数着,起房时上梁爆竹,抛糕团;还有唱祝祷,挂发禄袋、堆高脊,都没有了。迎新和丧死,是逃不掉的。不远前就有荣家迎娶,舅子家新华终于娶了要镇上房子的女子;又有马家、钱家老人去世。迎娶和发丧全在楼下公用大厅里办。有的时间相接,换了白幛挂喜幛,倒过来也一样。他们是又新鲜,又不习惯,世贤想说点啥,嘴瘪了瘪,罢了。他不明白,罗村的乡土血脉这一回断,断了如何补缀呢?
很快就发现,这些房子好是好,新是新,一幢幢拔地高起的楼房,夜里黑魆魆影子门板一样,看得有点昏头,白天分辨不清,只见一格一格,像鸽子笼,有事无事躲进高楼。有月的晚上,楼群坚硬如山,山高反衬着月小。月儿本应在杨柳小河边飘洒的,现在可怜得像一个钢币。年轻人没有什么,年纪大就想,也说不出什么,成为他心头长久的对比。茂生他们总觉憋闷,透一口气要跑到下边绿地,绿地上总是不断人。茂生说,还有说话,不像原先村前屋后,站在村子中一吼喊,传遍全村。现在一张嘴就怕吵到对面人家,不行了。
四
小区其实比原来的小村干净得多了,齐整得多了。在区里的小亭子、石凳、河边的廊檐,一条一条绿篱边走着,转着,不像以前走在田野,抬起头找不到熟悉的景色,碰到一个人,交流几句就告诉他住几楼几单元几号,他们已经符号化了。
茂生对我说,现在觉得不接地气,不能对罗村细雨中野景,雨雾腾腾走弯弯小路,那种自然,舒服。留根用拐杖点着小区绿篱边横平竖直的大路对我说,这不是原配原景致,像是拼装的。不过,他们会想办法,不约而同都搬到底层车库住,接地气,进出方便,出门是绿篱,还有小河、树荫。家家户户不约而同把底层做得烟火扑面。高房静默如老人,而老人在热闹如街市的底层,慢慢习惯了。他们坐到树下的水泥石凳上,有时会说到,多少年之后罗村再也不被记起。再朝后,后代的后代会说,祖先就住在了这里。至于到这里来之前,就断了。到那时罗村再也没有人记得,它已变一个花园,一个工厂区,一条大路的前生。想到新一代对故乡失忆,他们就叹气。新华却说,瞎想什么,你们住得这样好,还想做历史学家!他就回一嘴,你懂什么!
变为小区的罗村人总是把期望寄托在下一代,年轻人才真正决定房子的命运,也就决定新村的命运。罗村消失后,在新区有了房子的,兴郎说只有年轻人最高兴,却不安顿。进机关、单位的不说,念读大学远到外地,也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到这里。进了单位的勤根儿子出来几个人合做快IT,我遇到他时,他说弄公司忙啊,你来玩,电动车立时噼噼噼冒着青烟消失在人群中。没读大学的新华啊,邻家儿子,进了厂,做做小生意,没有农活可干,开着车子转悠。村里人星散到市里、镇上,开小厂,摆个摊,外地找个工作的,全是第二、第三产业,他们回到小区西装洋衣的,脚上自然没有一星泥巴,皮鞋却是阁阁的,说起来大多不想住这里的“鸽子笼”,住也是临时的。他们想在外边卖个房子,等一融入市城,这里的根也就断了。这大约是一个趋势,没有想到在罗村描画得如此脉络清晰。
经济是牵着他们这些瓜的最后一根藤子,细成一张卡上进出。剩下的就是逢年过节他们到家里聚一聚,敬祖吃羹饭成了一个主要的仪式。对年青一代来说,也就是吃顿饭的事,如果主房在市城里。那么,他们不晓得,这个意义将越来越远。
这些,谁也不觉得怎么。而根房从江边罗村拔了,种到镇上小区,这也许是一个象征:旧的根房时代结束和新的根房时代开始,旧有旧的好处,新有新的吸引。他们并不晓得,他们无意间穿行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身在其中真不能确切地知道。
最新公告
“大美长江”书法作品参...
“大美长江”书法美术摄...
“华昌杯”张家港市第四...
第五届“我眼中的健康城...
首届江苏省“杨沂孙·书...
第三届“税”月留影书画...
“爱满港城” 2022年书画...
共筑保密防线 公民人人...
关于举办第三届“税”月...
首届江苏省“杨沂孙·书...
市文联、书画院、各文艺...
友情链接: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艺术报
张家港市人民政府
江苏作家网
江苏文艺网
苏州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