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撷英 » 《西湖的雨与雾》丁竹鸣

《西湖的雨与雾》丁竹鸣

发布日期:2015-11-24      阅读数:1460 次

 

1, 一帘幽梦

搴开窗帘。葛岭下西湖畔的梧桐小道上,一把浸润了雨水雾气的巨伞,把游人遮蔽在静谧之中。忽然发现在温暖的季节里,时光就像蓝色或暗绿色的绸缎,把我湿湿的、绵绵的、裹起来了。圆了西湖梦的我,获得一种眨时的体贴状和安慰感。内心或明或暗地独语:我可以把一颗沉重的心,轻轻的放进西湖了。关于这个春天气候的话题,被我抛进深深的湖了,我应当休息。为之付出的呕心沥血、废寝忘食、郁闷恐惧的网络,无形地解脱;在西湖畔暂时忘却一切,解放自己。

最大的体验是静穆!与湖光山色相比,那小小的汽车轮胎划地、和偶尔的喇叭都刺不破的是寂静。从湖的绿浪涟涟,至周边山峦的蓝色浸淫,巨大的安静笼罩一簇簇游人。人像水中的锦鱼飘忽着。听不见沸腾的声音,只看见黑点般的肢体,在蓝白渗透的湖上移动。这一切都似电影初期的默片,把人的笑声、脚步、伫立、照相、安坐、一幕幕藏进黑白掩映的无声之内了。

湖被堤分割,误导了直觉以为西湖不大。然而走过了白堤、苏堤,还有杨公堤,西湖被分成了内西湖和外西湖好几块其实很大。古堤造就了: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曲院风荷、苏堤春晓、柳浪闻莺、南屏晚钟、花港观鱼、三潭印月、雷峰夕照……。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巧妙地集唐宋元明清的美于一身,她被高度诗化了。

一见如故,欲诉无语。在西湖,自然之水绵延流淌,而时间之水停滞。在一生的奔波中停留下来,把纵马之辔系向一处湖石,游客的心境被摆平。前世今生,不知道纷纭的性灵曾困何处?用心捕捉稍纵即逝的眼前风景,心在安静中不免带点浮躁。想把西湖一网打尽吗?这是一种无所适从的内心慌乱,显得杂然无序。而西湖会用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四季风光把你引进一个漫长的故事。她的外貌融进了自然、历史、世俗,一代代积累老少咸宜耳熟能详。波浪似云而游人如织,徜徉来回织出了一片片五色云彩。西湖在人心中又似乎是一出经典的戏剧。

远近高低各不同,只缘身在此山中。用不着担心东施效颦,用不着担心走错了路。全景的西湖也许只能鸟瞰,也许并不美丽。一个侧面的西湖却不会重复,尽显不同角度的自然之美。因此,无论从哪个码头起步,都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把西湖一收眼底。

不知不觉的西湖之爱,藏得多么深呵!

 

2,白堤的鹰

一波三折。

一条白堤襟带了三桥一岛:断桥、锦带桥、西泠桥、孤山岛。白堤的窄正好与水亲近,白居易的诗歌擅写村夫俗子、河流田园、农事辛勤、市井人物、买卖装束、节日游乐,基调是亲民的。暮春时节春树浓绿岸草葳蕤处处有景。过午白堤上人山人海,三口之家小家游、节日放假同学游、双双情侣爱情游、一翁一婆白发游、小三角旗团体游、金发碧眼洋人游;

临水拍照、凭空放鹰、携手抱腰、推车哄孩。这使我想到古代的春社:“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斜影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的风俗。唐王驾描摹的二十四节气立春,化为此刻堤上的人流、心情、热闹、世态,重叠在我的视野中。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平凡中藏了立体的世像——张艺谋与卡梅隆在央视【对话】说的:三d四d、意识流了 。

毕竟是五一节到来的啊。春去夏来,儿童们吹出的肥皂泡泡,矮矮的蹁跹在湖道上,如落花、柳絮、燕泥、点点滴滴无处着落。正如人们的思绪、梦想、爱好、和发声,不愿立即在某处停滞一样。全家游儿子有事另外,剩下爷爷奶奶、妈妈和女孩。多谢他们的孝心,使我提前来了西湖。游船傍岸招徕生意。孙女想去湖面玩玩,要价160我认为太贵了,她就噘起小嘴。奶奶在亭子里买了个肥皂泡给她,才玩的乐了。在这典型的人造园林里,有点什么能吸引我?。此刻,我想发现些什么?

抬头一看,前面的高空里竟有一只黑色的苍鹰直往东北飞去。呵,你看鹰!随着我的呼喊,大家把目光仰到淡蓝天空下,那只黑色的鹰身上去了。

这鹰应该说飞的不高,有十几层楼房那样吧?然而它飞的老练,在往东以后不久就回头刺向更高之处,一下提高了五米。那似乎是它心仪的天堂。在十米左右的圆圈里,它往复盘旋,鸟瞰西湖、游人、睡莲和水面的船只?我断定它不是在觅食,而是在自由王国里遨游。鹰的厉害在于那双尖利无比的眼珠,能刺透百米千米以下的猎物。而给它希望的力量的是翅膀,胜过飞机的两翼的翅膀。它的翅膀驾驭了空中的气流,平、侧、升、降动作自然。那鹰在瞬间急转弯的时刻,靠的也是那双翅的膈力了。好些人的注意力完全被那只黑色的雏鹰吸住了,目不转睛的盯上它。它高飞西湖的山岭之上,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忽高忽低,让人们的目光留恋不弃。

那就是鹰击长空的魅力!

在西湖发现鹰,我高兴极了。说实在的,遗憾西湖美鸟类却不多,甚至没有十只以上的鸥群。只有一两只青灰色白肚鸥鸟来岸畔游弋。暗暗的叹息被那充满勇敢的鹰带走了。忽然,孙女对着它说:那是风筝,风筝!左右环顾,并没有放风筝的人啊?游客的目光似乎也停顿了一下,更仔细的观察那只鹰。孙女说,它的翅膀太短了,鹰的翅膀是长的,长过它的身躯。啊,这么多人没发现却让一个孩子发现了?那真是皇帝的新衣了。

仔细一看那只黑鹰的翅膀没有扇动,自始至终都是呆平的,贴着气流来回。

搜索这个放风筝的人,就在亭外栏杆内摇线盘呢。他似乎感觉到了人们的识破,有心想表现一番。在逐渐收短了长线后,那只鹰随即往下做俯冲叼鱼的试探;点水即止,二次反冲,第三次反冲重重的啄了几下水面,以后安然离开。这是一只假鹰,并未叼起一条银色小鱼。这十多分钟,不过是个玩家的高超技艺而已。

但我相信,人的心灵在放飞,期待蓝色的高空,更高、更高。一切艺术都必须具有追求精神呵。

 

3,孤山、西泠印社与南社

孤山其实一点也不孤。印象中孤山只是白堤伸入内西湖的半岛。看不见的山峦,许是被绿树和建筑掩蔽遮掉了?落红都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白堤西侧,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故事,为了去苏堤我没去看这位隐士。据说南麓还有诗僧苏曼殊的墓,与苏堤南端妓女苏小小墓遥遥相对。

一场冷雨骤降,四人仅带一伞只能上山避雨。与家人鱼贯而上,方知此处就是孤山东麓的西泠印社。拾级开步,稍稍地尝试了它的陡峭,是山道狭窄转折甚多、雨天路滑之状。尴尬的西泠印社似乎像它的篆刻作品一样,多弯、辙、古、奇,并非理想的避雨场所。上得一轩约二十坪,有木椅茶几孤独摆设;一角有工作人员三两闲散,其余无凳可坐。众人皆挑选槛外檐下,稍有空隙处沿阶伫立。家人在屋内浏览,还有男女之防,耐心距离人群远点。

独立寒窗,我显得孤独。此刻尽可享受西泠听雨,翠竹婆娑之潇湘馆境。

百年名人: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李叔同、胡菊邻、经享颐、黄宾虹、方介堪、来楚生、沙孟海、赵朴初、启功、傅抱石、马一浮、沈尹默、潘天寿、程十发、谢稚柳、唐云以及两位日本篆刻家,走马灯般俱往矣!我们随后上了更高处的一个山庄,比下面的轩又小了些。正厅内有大幅中堂眉批【桐柏】,两边对联忘了,只记住了苏州俞樾手书。他是解放后被批判的【红楼梦辨】的作者、俞平伯的父亲——曲家俞曲园。初中时代的静山中学,尚可借到此书,拉近了此刻的记忆。

西泠印社在1904年在杭州西泠桥成立。身处西泠,不免联想到清末先后成立的南社。南社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虎丘成立,以文学为名、反清爱国为宗旨,鼓吹和宣传革命。渠成立伊始,17个成员中同盟会员就达13人,集中了当时的精英,如柳亚子、陈去病、刘师培、黄宾虹、宋教仁、黄兴、陈其美、邵力子、邵飘萍、叶楚伧、沈钧儒、马叙伦、郁曼陀、以及后来的居正、邹鲁、陈布雷等人。南社的同盟会会员后来不少成为革命志士,对民主主义革命有过贡献。

两社之间关系错综,其成员多有交往。许多人有双重身份,如楼辛壶身兼西泠印社、南社。西泠首任社长吴昌硕初到杭州,顺理成章由楼辛壶陪同游了西湖。西泠也承接了南社杂志、书籍、文件的印刷任务。然西泠能持续至今,为新旧时代所用者、端赖其名也。当然只有它的早期作品如凤毛麟角,在世界享有盛名。而南社已于1925年停止活动,百年中国的民主革命高潮后陷入僵局,犹未完成任务。中国知识分子革命的局限性,显系两千年封建儒学所致。上孤山而忘孤山,是另一种懵懂。雨声潺潺客步蹒跚,又是一年春去也,不知往复到何时?

过西泠桥往南左转,就看见了那漫长的苏堤浸在烟雾重叠的春雨里。春衫已经湿透,只得把手表手机用毛巾包裹放进裤袋。两旁树树皆湿,道上水潭相接。我把一颗冷却的心,暂时寄存在千年神话白蛇传的悬念中。混在堤上热闹的踏青者中,学着他人一会儿走堤中,一会儿斜过去走滩道,几欲踏水而行。忧心着孙女会滑进湖里,一直阻止她站在水涯拍照。哪里还有兴致观赏那湖、那舟,那堤,三潭印月和水鸟之类?

我说,小心,跌下去我这书呆子可不会游泳。

 

4, 雷峰塔下是苏堤

从葛岭遥望南屏山,首先看到的就是巍然屹立在青山绿水中的雷峰塔。小时就熟知的雷峰塔,正是因了那被镇的白蛇的爱情而被怀念。游堤的人们直奔一个目标——雷峰塔,一个故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而去。

苏堤宽阔,两边由花木带隔开,六桥文景四季花香,颇具颐和园的皇家气派。少有人想到那位中国文化史上魅力非凡的长者。那是个迷失方向的行程。从北山路上白堤的断桥,明明是向南走的,怎么结果又回到了北山路?走上苏堤北岸的跨虹桥,我们如何从一个方向,奇异的返回原点的?看了杭州地图才明白,那是弯曲的白堤与我们开了个玩笑——堤的两端都挂在北山路,是因为绕孤山岛弯了个直角,而北山路亦从外向湖内弯下腰来,接着了白堤末端之西泠桥。

这倒颇与苏轼的经历相似:秉持一颗纯真的心,虽明珠蒙尘经磨历劫,仍然回归本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苏堤的意义自然地超越神话,走向人格、道德、政治、改革的黄钟大吕。浅陋的我还记住初中历史说的:苏轼在北宋熙宁变法之际是个保守派。真实是:在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和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之间,苏轼并未偏袒哪一方。诗人的素质使他总是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以安危出发。坚持真理、揭露真相,面对朝政一直是中国数千年封建政治的大忌。苏轼为此吃足了苦头而未改初衷,是其品质可贵之处。

踏上苏堤过了跨虹桥,雨滴稀疏而至。好奇心驱使我们各个寻找。找风景、拍照、亲水、留意曲院风荷、苏堤春晓著名景点,苏轼留下点什么?

二十多岁就得中进士的苏轼,大约每十多年就会有一次命运大转盘。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三年 (1071) 三十六岁的苏轼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外放杭州通判,被取消了上书皇帝的京官特权。

苏堤的下半晌,天空开始阴暗,酝酿了一场大雷雨。其后是东浦桥、压堤桥。前三桥特别漫长,也像苏轼需要在官场的周旋适应的情景。游客们正在慢慢认识苏堤,堤两畔是主景,展开了烟波浩渺的外西湖。

熙宁五~九年(1072~1076),苏轼到了湖州、常州、润州、密州等地,深入民间做了许多利民好事。北三桥之间平均较长,那桥墩就像苏轼的从政纪年,长得令人感到无比繁复。半是晴天半遮云,二月皇天恼煞人,教人猜不透摸不着。

过了压堤桥后,看到东边的湖乌云阵阵。雷雨伴着轰隆隆的阵响,终于下在了望山桥后的路上;这么多的行人突遭阻遏,麇集在一家二坪之窄的小店。雨声沙沙雷声隆隆,买了一把小伞,也遮不住四个人啊。
元丰三年(1080)乌台诗案爆发,四十四岁的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至开封。入狱审讯一百多天后,才在各方营救下,“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被迫上山下乡,与家人在鄂东的山地耕种,养活一家老小。一生始终是个达观者的苏轼,辛劳的岁月记忆在彼,遂以东坡为号了。在黄州写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大量诗词,奠定了宋代豪放派诗人鼻祖地位。

那段艰难的步行、奔跑、呼唤、期盼,我们终于在大雨之中来到南屏山的雷峰塔下。

苏轼情结被转移。雨在塔外人在塔中,获得一种安稳感。游客们喜欢的是白娘子、小青青,对于那个陈世美般的许仙多数不会原谅。雷峰塔在1924年倒掉后,鲁迅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新雷峰塔是建于1999年的钢筋混泥土九层建筑,上下皆用电梯。塔内二三层有全景式中国画、和雕刻壁画的【白蛇传故事】,吸引了摩肩接踵的观赏者。

走出雷峰塔凭栏晚眺、雨势稍止,湖面被一层暮气锁住,渺渺茫茫扩展开去。苍山如磐高低错落,团团朵朵的雾气似云似岚,像是一张宣纸上洇染的水墨。山峦围绕、翠色可餐,惟不闻南屏晚钟。呵,无声的雷峰塔锁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悲是喜不重要,心灵的抵达才是旷世的惬意。

在南山路几十次招手,公交和的士没有一辆停下。几百落汤鸡似的人群只有重走苏堤。苏轼在雨中回来:去体会苏轼暮年被贬、在天涯海角的儋州穷苦落寞的处境吧,那是我的梦想。他的力量就是我的力量。

堤上湿气很重,树间滴水偶落头顶。树丛中的电灯如鬼火般若明若暗。很久,一辆敞篷车客满驰过。叫唤游船,亦不愿在雨夜渡客去对面的【楼外楼】用餐。只有脚走,我与孙女一排,后边婆媳俩一排,以竞走般的速度返回。遥望苏堤六桥在黑暗之中,啥都看不见。好在白天给出了距离,我们心中有数。我对孙女说:像我领你上学那样走吧:拖拉机开了!于是她挽住我的右臂,在我的快步下亦步亦趋地向前。

经历苏堤暗夜的坎坷,2012,在西湖的雨与雾中穿越。黑暗与泥泞,是苏轼的宿命,颠簸流离是他生存的方式。东坡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我想:人生只是一个挥手的姿势,举而达到高潮,撇而跌至低谷,这也是苏轼对外部世界的无奈表达吧?

想必大作家苏轼也喜爱塔的故事,所以把苏堤南端选址在雷峰塔下,足以凭吊千古爱情。900多年后,雷峰塔在众山围绕中,独占了时尚的风骚,成为一曲抹不去的凝固音乐;理想主义者苏轼已渐行渐远。

 

5,灵隐寺——永远的教徒

灵隐寺位于飞来峰后。

穿过一隧洞去焚香拜佛,多人拥挤在一个没有灯光的黑黑的石洞中,即使是白天也会有慌张感。孙女转眼就不见了,我感觉惊慌,连忙呼唤寻找。她妈妈却说:不用担心,她自己会出去等候的。许是济公大师的帮忙吧,我睁着眼睛在杂乱的人头中四处寻觅后,却在洞外一下看到了她。喜出望外我,总是被嘲笑的对象。可见混浊的世象,在我的内心投下了多么深的阴影。

多年来的灵隐与济公就是双胞胎,成为奉佛者的偶像;飞来峰提供了一个善意的可能,【济公传】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为了救民,通俗手段是必须的。汉化佛教与藏传佛教明显的不同。想想藏民为了去圣山朝圣,省吃俭用一辈子,就为了一次比苦行僧还苦的旅行。五体投地一步一叩拜、行完数百公里,是怎样一种艰难的践行啊?他们的今生只是为了来世。而今天去灵隐的人们,是为今世而求。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者是也。既要吃喝玩乐,又要佛祖保佑,大概是灵隐寺俗客的一厢情愿吧?

女眷们买了一捆长香,准备一级级去叩拜殿主:我来了,带来了善意的祈求。我与儿子随后参观,这是一家三代少有的一次佛事活动。我们的心是诚挚的,没有太多的功利。进灵隐寺,在走过漫长的栖霞山道后,下车、找停车处、绕圈、问路,挤过摩肩接踵的人群,应付一个个残疾乞丐,只是对“善”的憧憬。

天王殿中有个可爱的袒腹弥勒。蝇营狗苟中的世人,桌上微笑桌下踢脚,倾轧和矛盾是人世的秘诀,岂有他的容量?看到他当然要拜,儿子跟上、女眷们随之。檀香在院中塔内焚烧,香烟袅袅飞向神秘世界。为了某种信仰而崇拜,传递了一种喜悦情绪。在热闹氛围里,面对一个个来者的膜拜,弥勒是不会有丝毫表态的。一万香客有一万种愿望,他知道的一清二楚。纵有千手观音的本领,也解不开每个人欲望的心结、和羁绊的隐忧。对尘俗的理解,他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在他的大肚内,一直容纳喜悦、嘲笑、参透、智慧、与不屑,这是我看到的秘密。

灵隐大雄宝殿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释迦牟尼。他的高大与凡夫俗子之比,恐怕是100:1?居于这种形象的他,显得慈眉善目;因为他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在人类心中宇宙之外,可以有一种独立的评判。或者说因为世界必须有“法”,五行相克、六道轮回,产生出时间的永久、空间的顺序、免于毁灭的是人类和地球。由此我相信了,佛之所以能维系着信众的一致,是靠着善恶两鞭的无情抽打:善者终有救,恶者必遭罚。即使渺茫人世暂而不见,亦有佛的教义、历史的印证,来解决一切是是非非。这就是有形世界面对无形世界发出的慨叹吗?

在高大面前,矮小的香客纷纷下跪。我们一家也次第而拜。迷梦中的俗人需要佛的信条来约束的。不管你是贪婪的恶徒,还是善良的弱者,到了他的面前必有一种忏悔。下跪、就是自觉的接受这种无形的拘禁。类似卢梭的【忏悔录】,他们拜的是上帝,我们拜的是佛祖。上帝和佛祖代表了一条世界通理——信的是教徒、不信的是魔鬼。

正要跪下之时,有一小男孩抢在我的身畔跪下了。我很快乐,跪拜也需要一种谦让,何况是个孩子?孩子的心灵即是天使。与天使为伴,我笑得很自然、坦然。舍得舍得,有舍便可得到快乐,佛祖似乎在上面对我这样说。凡夫脱俗之后,觉得一种惬意的放松。

上药王殿、祈求阖家健康。历劫了诸多的苦难、生死未卜,需要释出的是真诚和苦涩。数千年来,神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动摇,而且越来越巍然屹立,是因为民众相信只有神能主持公道。佛教教义:佛的母亲是孔雀,所有的信徒皆卵翼在如来的庇荫之下。天道恢恢,世人由此获取清醒的良药、和救赎的方剂。

信仰的灵山笼罩了一片光芒,走近灵隐的是一条五彩斑斓的心路。很多人是奔滑稽而可亲的济公和尚而来的。灵与俗的完美的结合,使他的故事最贴近民心,创造一座神话的高峰。而朝圣之路并非想象中的康庄大道。身陷六戒之累的人们,历经苦难、成功、失败、迷蒙、贪婪、悲惨、绝望。面对灵山的镜子,看到一张丑陋的面孔,发出了内心的震颤:那是一个真实的我吗?对照、思虑、徘徊、和反复,洞明如雪之际顿悟就抵达了。

灵隐山的雨和云,终年环绕无始无终。使我相信:智慧善良的大佛,是高大而可触摸的!

永远的教徒,向往那个认识的春天。

 

6,湖思缥缈去

杭州的五月温暖而湿润,西湖氤氲在一片缥缈之中,让人去想象这是云中、海上、山间、梦里?那个早晨是我看到的最妙的景色:白堤、断桥、湖滨、天空与水面,都被大自然调和的迷迷濛濛,浑然一体。白、灰、青、蓝都分不清了,它是一种浑浑噩噩的颜色。远远近近分不清了,你可以走进去,却出不来。在别的人看来你就是个点儿,西湖的点儿。你有肢体语言,那是无声的移动。你没有具体形象,你已化入其中。你是这个白蒙蒙早晨的影子,一切被自己的感觉所陶醉。你飘然而来,孓然而去,来无影去无踪。

让你清醒的是无声的感悟:美啊,西湖胜境。谁能说出,只有无形才点化了她最美的面貌呢,安静似梦,飘然无音,大约是人生最理想的境界吧。所谓半思半梦,那是一种有意识参杂的无意识。你绝想进入一种未经历的处所,它在哪里?

儿子在酣睡,其余四人走出新新饭店。面对这样的西湖,第一次发现平静的水,铺上平静的雾,可见仙境般的效果。一条弯曲的北山路,没有车轮碾过。连少数晨练的人都不愿喊出声音,怕刺破了这绝妙的风景。远视白堤上,竟只有一二人走过断桥。堤、桥、人拱起了一镜头,轻轻的印在一段雾气中。像是无声的皮影戏,漂上浮下。

共进早餐。不多的用餐人遵守着安静,不多言。我想,这也许是西湖特有的文明意识了。

游岳王庙时在8点左右,游客逐渐多起来。岳飞故事的连环画贴在墙上。供人们阅读欣赏。历史罩在一团雾气里,在这山下的庙堂凝聚。一身忠烈的岳飞像前,为了中华民族而拜;连那些乡下老妪都知道岳飞是大忠臣,抢着跪拜。从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到十二道金牌接连送达,岳飞从大胜朱仙镇的战场撤回临安,不得不接受命运的裁判。一百多年后,整个南宋王朝也面临命运的审判。崖山决战的结果是,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大败。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壮烈殉国!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勾画出民族史上绝无仅有的悲壮场面。延续320年的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长的王朝,人治的皇朝之必然破灭于此可见。纵然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也改变不了那无情的历史周期律啊。

而西湖蜿蜒在富庶的浙东丘陵,嫣然一道不老的风景。像一个老人变成的少妇,历经世故,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大宋在她怀里度过了152年。宋文明的绫罗绸缎诗画琴棋,留下了很多的怀念。南宋的开始和终结,不少沧桑给人无边的遐想。与北方山川迥然而异的是温软,温山软水的内核,是岳飞武松林冲们的侠义。一个江南人偏好的北方胃口,一下子被文化的西湖融化了。

留在湖畔的踪迹,是流动的曲线。车老被堵,长龙一般守候。龙井村、梅家茶坞的茶客穿插在公路两旁。水廓山村酒旗风,时可遇见。仨俩游客背包带伞,当然是慕名而来。美丽西湖,像余韵袅袅的龙井、得慢慢品饮,留一点悬念最好吧?我们不能鸟瞰一个硕大的西湖,又怎能穷尽一册漫长的文史画卷呢?

别了,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