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撷英 » 《风雨雪岩宅》顾丽明

《风雨雪岩宅》顾丽明

发布日期:2015-11-24      阅读数:1500 次

 

      空气中氤氲着湿润的气息,乳白色的轻烟在云端变幻,晨风掠过早春的枝头,伴随我,去赴一场晚清的烟雨。杭州城里的元宝街,这条轻灵而寻常的小巷,一边是绿影婆娑的矮墙,一边是高高的白墙,而我要寻访的便是这白墙里的故事。

     线条简单又毫无装饰的门楣,全无权贵巨富之家的那种宽阔和气派。门边镶嵌着一个牌子——胡雪岩故居。老公有点失望:“不会这就是传说中的豪宅吧,想必当年真正的大门一定不在这里。”我并不苟同,胡雪岩毕竟是个富商,自有富商“藏而不露”的心理。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叫低调。

走进门楼是个轿厅,里面停放着两座红木雕刻的官轿,可谓价值连城。厅里高悬着一个琉璃御匾,上书“免善成荣”,据说是同治皇帝所赐,颂扬胡雪岩乐善好施的美德。

      胡雪岩,徽州绩溪人,初在杭州城“仁德钱庄”做跑街,因擅自借钱给官兵被开除后在湖州买卖粮食为生,后在杭州设银号,又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为左宗棠大借外债,筹供军需军火,又依仗左的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是晚清的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这座豪宅就是在胡事业的巅峰时期建造的,历时三年花银三千万两打造的晚清江南第一豪宅。

      大门的构筑“藏而不露”,而门里果然不同凡响。进入故居,那回旋的明廊暗弄、亭台楼阁、庭院天井、峭壁假山、小桥流水,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大大的迷宫。

      百狮楼,为胡雪岩会客、议事的所在,也是其母亲和正房太太居住的地方,因楼栏上曾装饰无数狮子,每个狮子都用黄金点睛而得名。往上看,罗马柱子的楼栏杆,蓝色玻璃配着紫檀木窗,既古典又洋气;往里看,其家具陈设极尽奢华贵气。可以想象当年胡雪岩在此红顶耀人、谈笑风生、左右逢源、运筹帷幄的情景。以百狮楼为中轴,两边巧妙地摆布着各种设施的楼宇,有书房,厨房,下房,甚至还有胡藏金的地下室。为安顿他的十三个太太,故居共建有十三楼,其中的楠木楼,传说是他为最心仪的四太太所建,每步入小楼,会有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最令人叹服的要数“芝园”了,亭台楼阁围着一池春水,其间有回廊相连,曲池相通。更有碑廊、石栏、小桥、水亭,藤蔓摇曳、梅影点点,可谓款款用心,步步是景。园中假山下建有国内现存最大的人工溶洞,曲折迂回,巧夺天工。站在假山之上居最高点的“荟景堂”,能饱览芝园全景。据说这是胡带着家人在此观景看戏的地方,而对岸的“延碧堂”能尽收碧水于眼底,更是演戏的所在。整个建筑布局精巧,独具匠心,可媲美皇家园林。恍惚间,有梅香阵阵飘来,迷离中往事依稀重现,“延碧堂”前繁弦幽管,叮叮咚咚,吴侬软语,妙趣横生;“荟景堂”上,胡大官人,把酒临风,踌躇满志;美人聘婷,前呼后拥,听戏观景,好不惬意啊!

作为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叱诧商场,写尽人间风流。他能知人善任,用人之长,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他无论对生意还是家庭,都能协调好。他虽妻妾成群,却能让她们和平共处。在他最落魄的时候,那些下人和妻妾都不愿意离开他,这足见其人格魅力。更令后人称道的是,他为富且仁,乐善好施,在他的义举中,杭州“胡庆余堂”药号的开办,尤为后人所称道。

     古语有云:福兮祸之所伏。胡雪岩在商场驰骋多年,靠官府后台,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风光无限,但其最终的失败,却也是由官场后台的坍倒和官场的倾轧所致,成为了左宗棠和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后只落得个官被革、家被抄、遣妻妾、宅易主、还积债,一贫如洗、黯然老去的落寞境地。

留连雪岩宅,不禁感慨万分。如果古宅有记忆,那么,在它的窗光水影里,在它的曲径回廊里,在它青石板的缝隙里,一定还珍藏着无数的故事,牵引着人们去探寻,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我真怕,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某个情景里,让我久久不能出来。古宅展现给人们的,不仅是文化的、艺术的价值,更有政治的、经济的……

走出雪岩宅时,冷风拂面,烟雨迷蒙,我的心依然沉浸在怀旧的时空里。此刻,雨雾中隐约浮现出胡雪岩倾家荡产、被迫赶出豪宅时的模样,凄风苦雨中,云鬓斑白的他可曾捶胸顿足?可曾怆然泪下?昔人已去,豪宅犹在,它的主人的故事令人可叹可悲呀!

      胡雪岩,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有人说你唯利是图,有人说你古道热肠,有人说你生性风流,有人说你重情重义。也许,作为一个商人,你也曾做过错事,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当你为了广大江南农村养蚕人家的生计,不愿屈服于西洋资本主义的垄断,孤军奋斗时;当你以万贯家财做抵押,借贷洋款,冒死运送军需,以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那个有着民族骨气的胡雪岩!此刻,当我漫步河坊古街,那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胡庆余堂!是啊,多少往事已随岁月灰飞湮灭,然而胡雪岩所创立的“胡庆余堂”药业以及它的精神如一座丰碑永远立在老百姓的心里,世世代代,造福一方,他亲笔题写的横匾“戒欺”二字,难道不也是当今为商之人值得借鉴的座右铭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