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29日,”江南滩簧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同根同系的长三角七大滩簧剧系:锡、沪、婺、苏、甬、姚、丹剧的院团与江、浙、沪三地专家汇聚一堂,研讨传承发展大计,交流切磋、携步共进。“梅花奖”、“白玉兰奖”双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董红应邀出席,并作为七大滩簧剧种之一作交流发言。
会上,锡剧、沪剧、甬剧、姚剧、苏剧、婺剧等剧种代表人和专家讨论了滩簧发展的现状,分享了滩簧传承、传播的经验。董红以“从锡剧《一盅缘》到锡剧《三三》的创作梦想”为题,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锡剧是如何传承发展的。她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剧作的根基。我们和锡剧的相遇,与《一盅缘》、《林徽因的抗战》、《三三》的相逢,是一种“亲缘”,它将日积月累,渐成山峦。在这希望的山峰上,传承不坠,愈益光大。”
滩簧是清代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兴起于乾隆年间,名为滩黄调,初为代言体的坐唱形式。道光以后,昆曲渐衰,滩簧继起,遂以坐唱形式移植《缀白裘》中收录的昆曲折子戏,沿用昆曲声腔,是一种昆曲的通俗化唱法,称为前滩。另有以民歌小调演唱,以滑稽风趣的曲目见长,名为后滩。至清末民初,小型戏曲蓬勃发展,各地滩簧也相继仿效戏曲形式,改为化妆登台演出。随着角色的增多,表演的需要,曲调、音乐逐步演变,形成了滩簧腔系的各地方剧种。
当晚,市剧协部分会员还观摩学习了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带来的滩簧经典折子戏演出。(夏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