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青龙桥是杨舍镇的典型古建筑;建于宋代,原名杨舍桥,为木桥。元代改名为石桥,易名暨阳桥;明代洪武年间,杨舍郭贞考中进士,改名青龙桥。1994年因老城改造,原石桥改为现代化桥梁。青龙桥的原貌已无法寻觅。可此桥在笔者的心间将永远挥之不去。
青龙桥虽没有赵州桥的悠久历史,也没有卢沟桥的闻名于世,可笔者对她却情有独钟,几十年来的与青龙桥有牵连的悠悠往事,虽相隔半个多世纪,然而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儿时记得杨舍镇有座青龙桥,每次与长辈去杨舍都要走上青龙桥拾级而上,眺望谷渎港的两岸风光。青龙桥是石拱结构用青皮条石铺就,两边砌有齐腰身的栏杆,石板上雕有双龙。1962年沙洲县成立,杨舍成了沙洲县的政治文化中心。当时的杨舍范围很小,最热闹的去处就是青龙桥为中心,桥西有条不长的街,宽不过两丈余,用条石铺路,高低不平,就是现在的杨舍西街地段。桥东只见有条街不像街、甬道不像甬道,宽不过丈余,两边房檐一伸手就触到。青龙桥西杨舍西街有家当时最大的餐饮企业沙洲饭店。记得那时到杨舍办事,常到饭店里购一碗客饭五角钱,青菜豆腐汤加一些脂油渣。三分钱一根油条,五分钱一个馒头。有时起早至杨舍办事,未吃早饭,就前往该店购一碗一角五分的阳春面。当然这包子、油条、阳春面均需要用粮票的。后来一段时间曾有议价,就是不需付粮票,就价钱贵了一点。
成立沙洲县后,有人问到哪里去,不说去杨舍了,总是说到县里去,1986年改县建市后,就又称到市里去了。每次到杨舍笔者总要去青龙桥转一圈。小伙伴们到杨舍去玩总是以去青龙桥作为集散地。在青龙桥附近,沙洲饭店斜对面有一犹如城门洞、进门一片较宽阔的场地,大概是杨舍粮管所的所在地,即在实验小学的外围。三年困难时期家中口粮紧张,常到这里购买大米,因江南地方种稻谷、米比沙上便宜。江南没有蚕豆,到蚕老麦熟时,骑上自行车,驮着老蚕豆到江南蚕豆换米或粮票。
关于青龙桥还有一段趣事,在那物资匮乏的六十年代,青龙桥上出售布票、粮票交易场所,那时属地下交易实属禁止有价证券的买卖。只见那桥堍头栏杆旁边站着人,当你打桥上走过去,那些人就会轻声细语问:“要粮票哇?”他们的粮票布票是决不会露出来的。管理市场的人发现是要被没收的。当发现你是购买者那出售的人就紧盯着你,到弄堂里或僻静的地方成交。一切均在偷偷摸摸中进行。笔者有一年要到常熟学习进修,可苦于没有粮票,也曾尝试到青龙桥上买过一次粮票。那时由于收入微薄家中发的布票也没有钱去剪布,而布票到期就要作废的。家中无法也曾托人到青龙桥上出售过布票,解了燃眉之急,苦渡了难关,一想到这些往事就心酸。
一九六七年笔者已到结婚的年龄,准备成家,按沙上人的风俗习惯,男方要给女方一笔彩礼,总要给女方剪几套好衣料。当时杨舍是县城,相对来讲物资要丰富一点。与爱人剪好衣料后,就在杨舍西街青龙桥堍下的照相馆里花了一元五角钱拍了结婚照,至今保存完好,后于2009年9月又至照相馆里放大后存放在家庭相册里。年近古稀常与老伴翻阅相册,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青龙桥的原貌已不复存在,原址建了一张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仍名青龙桥。为后人了解古代青龙桥原貌,2005年在梁丰生态园内按青龙桥石拱结构复建,命名青龙古桥。笔者已多次去过粱丰生态园,其目的就是瞻仰青龙古桥,因情系青龙古桥所以乐此不疲多次前往。复建的青龙古桥要雄伟气魄得多,站在桥上可以看到现代化都市的繁华忙碌的景象,但更多的是引起笔者对过去的回忆,世间沧桑,五十年来港城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龙桥的变迁就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缩影。对青龙桥周围发生的人和事将永记心间。想想过去艰辛的岁月,看看现在无比幸福的好日子,内心是多么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