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花是江南乡村民间传统的风味小吃。记得小时候,每年冬季的农闲时节,邻村会做豆腐花的焦老二,在中午和傍晚时,挑着豆腐花担走过乡间小道,穿过河坝头,停在村头茶馆店的门口叫卖。
老二的那副豆腐花担别具一格,两头是两只特制的圆木桶,桶内装着长形的陶罐,罐壁光滑,上面留有一个小口,用木盖紧盖着,密封程度极高,保温性好。一头的木桶上,置放着一只大木箱,里面装着四五个小罐头,分别放着酱油、陈醋、麻油、辣椒酱、小虾米、等佐料,还有一只燃烧着木柴的小火炉,冒着白乎乎的烟,给备好的佐料加温。木桶边还挂着一只小水桶,用来洗涮碗碟。
卖豆腐花的老二没有固定的销售点,常常挑着担穿村走巷,一进村就边走边拉长声调喊着叫卖:“阿要买——豆腐花——,五分钱一碗——,便宜喽·····”那叫卖声带着浓浓的常熟口音,听来十分亲切,至今在我的脑海里仍留有佘音。
豆腐花是用大豆磨制成豆浆,烧熟降温后灌进陶罐,用盐卤和石膏凝固而成的水豆腐,鲜嫩可口,加进五味的调料后,香味扑鼻,大人小孩都喜欢吃,每当村头传来老二“买——豆腐——花” 的喊声时,连刚会走路的小孩子,也会拉看大人跑到村头去买。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只要五分钱就能买一小碗,真是价廉物美。
每当逢年过春节,亲戚给小孩“压岁钱” 时,总爱说“买碗豆腐花吃。”村里的孩子们把亲友、父母给的一二角“压岁钱” 保管得好好的。因此在春节期间,卖豆腐花的生意最好,邻村的老二年初一要卖掉六桶豆腐花,一担豆腐花只需跑一二个村子就卖完了。要是遇上唱锡剧的戏班子来村里唱戏,也把卖豆腐花的人引来了,五、六副豆腐花担集中在戏场外。看完夜场戏,大人、小孩都围着豆腐花担,吃碗豆腐花,暖暖身体,豆腐花担周围,围着许多人群。因为碗碟少,没有买到的,只好在外面守候着,等别人吃完再品尝。这下可把卖豆腐花的老二他们忙得团团转,既要用长柄小铜勺伸进木桶,不停地一勺一勺挖豆腐,又要收钱,又要洗碗、还要在罐內添加佐料,嘴里不停地跟乡亲们招呼。
在热气腾腾的豆腐花担四周,人们热烈地嘻闹着,一声声的赞美,一串串的欢笑,夹带着碗勺的轻轻撞击声,那种乐融融的乡情,至今令我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