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撷英 » 《若有人兮山之阿》孙雁群

《若有人兮山之阿》孙雁群

发布日期:2015-11-24      阅读数:1276 次

 “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一直想,是怎样的忧思深远,让他唱出这样满怀爱恋的歌子?秭归或者汨罗,山势高耸水波蜿蜒,植被浓密鸟声清幽,所以有云霭霭雾重重,有藤蔓蔓路遥遥。诗人说,希望像星星沿着草叶坠落,梦想如花朵随着雾气芬芳。这样的环境,大美无言。只是,诗人为什么要让等在山中的女神,在雷雨冥冥中望穿秋水,在高风飒飒中泪如雨下。

只有等待,才让心里充满忧伤,只有守候,才让梦想拥抱快乐。

史书上总是说诗人从容辞令,我想那是他性格的另外一面。在朝为官,他需要图议国事也需要应对诸侯。强敌环伺,君王昏庸,他的祖国需要他振作精神也需要他全力以赴。而且庙堂之高,众目睽睽往往也是众矢之的。只有回到秭归或者汨罗的山水之间,他才能放肆自己的情感纵容着自己的忧伤——莫怪楚地巫风盛,原是人间不平多!面对风雨飘摇的祖国,他清醒他孤独他无力回天他尤为心痛,正如那位徘徊山中的美丽女子,衣香鬓影,满心欢喜而来,原以为可以享受相聚的欢乐,不料苦苦守候,红颜凋尽,却只能独自体味被弃的绝望。

生命的历程原是起承转合,每行一步就有一步的风景。只是我们常常不能或者不会细细品味,就让时光匆匆溜走。记得1980年代,我曾在校园苦读《离骚》,为了把这个诘屈聱牙的文本倒背如流,花了不少心思,也编了不少的歌谣:“我的帽子高,我的衣带长,我和别人在一起,我的品格多芬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现在回头看看,那时节读书,只有认字识文的欢呼雀跃(当时的大学教材是竖版繁体),只有脸红耳赤的少年好胜,而领会其内涵,能够潸然泪下或者欣然颔首,已经是多年以后了。

去过秭归的人,一定喜欢那里的青山秀水,喜欢那里的山歌清扬,特别是喜欢那里的骚坛诗会——自明代起,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由读过私塾的农民自发组织,每逢端午便聚于屈原庙吟诵楚辞、或相互诗词唱和。

真应该感谢私塾在乡间的文化传播功能,当然更应该感谢乡人对先贤的一份敬重,一份虔诚。

这首《山鬼》,应该是他们保留的吟诵节目吧。江水萧萧,松风阵阵,在他们略带楚地方言的长长吟诵中,你能够听到过去的他在满怀悲怆,你也能够看见现在的他们在殷切呼唤:秭归秭归,山中人兮芳杜若,怨公子兮怅忘归。

从秭归入长江,他的世界变得开阔,从郢都到汨罗,他的人生却几经顿挫。在长长的歌吟中,他的足迹走过寂寞的山野也走过青青的田畴。其间有无限的哀伤也有万千的彷徨。他遭到猜忌,他受到诋毁,他也被贬黜流放,但他的挚爱不变,他的忠诚不变,他的忧思深远。“哀民生之多艰”,他在《离骚》中长长叹息,“何百姓之震愆?”他在《哀郢》中愤怒质问。诗人说,白昼如夜岁月凋零,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因为忧之广,所以痛之深。唯有司马迁最是懂得物伤其类:“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在诗人心中,“若有人兮山之阿”这个似梦非梦的景象永远是他心底挥之不去的情结。一直想,山之一隅,清风之巅。为什么一个遥远的山阿竟然成为他萦回流连的梦境呢?“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那个若隐若现的山中女子,她在翘首远望,她在自我宽解,她在一步一回首,她也在心中疑虑重生,有时候,她相信彼此一心只怨时机未到:“君思我兮不得闲”,有时候,她又担心自己的一腔深情原是水月镜花:“君思我兮然疑作”?美丽的伴侣总是孤独,相思的结果总是悲伤,这是她深知的:“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但为什么她要有所期待,要让自己的红颜在等待中渐渐老去,要让自己的忧伤在歌声中久久停留?

“既含睇兮又宜笑”,空谷幽兰花自芳。那位美丽的山鬼,或许只是诗人内心品性的再现吧:“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蹀躞江边,他心中仍然驻守着那位独守山中的神秘女子,一身芬芳,艳绝红尘。

很多年以后,一位现代诗人重新演绎了《山鬼》:当黄昏红成起伏的豹,送她回山后,附着熏衣草的信已经发出,眼前还是那几棵,潦潦草草的树。她梳理一肩风的乱发,梳理成一阵流水声。

流水滔滔鼓涌千年。听过秭归的吟诵,或许我们要去看看汨罗的龙舟,从初一到十五,汨罗的端午,一年一年总是隆重的上演。除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外,最隆重的是龙舟大赛了,看着汨罗的群众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你会觉得他们这么精细的工艺更像是一种寄托,一项庆典。而龙舟完成后,更隆重的仪式开始了:祭龙神,祭屈原——他们拜倒江边,和心中的神灵进行虔诚的对话,然后,在艳阳高照的日子,擂响鼓点,划动双臂,用箭一样的速度去追寻遥远的脚步!

但我还是喜欢秭归,喜欢长江上有一艘终于回家的船。2012年的5月,我在江阴,八万群众雨中围观龙舟竞渡的盛况,让我想起那位高余冠长余佩的诗人,在水之深处深深回眸,那位乘赤豹从文狸的女子,在山之高处久久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