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撷英 » 《相思红豆》李帆

《相思红豆》李帆

发布日期:2015-11-24      阅读数:1460 次

 

    你,写写红豆吧!
    说这句话的,是一位女诗人。此时,江南——张家港的凤凰鸷山,一棵一千多年树龄的红豆树,在相隔十二年后,正在开花。
    江南的红豆树,只有两棵。还有一棵在江阴顾山北麓。两棵相思树,还和一位我们所敬仰的文学家、诗人有关,他就是南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南梁武帝信佛教,在江南兴建了许多寺庙,这就是杜牧叹息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厌恶宫廷斗争又醉心于编撰诗文的昭明太子,就流连在江南一些静幽的寺庙,都有他的读书台、编书室。不喜权欲喜文学,让昭明太子三十余年短暂生命拥有了永恒不朽的光华。
    红豆,真的和爱情、相思有关。张家港的河阳山歌,是江南最古老的民间歌谣之一。有首《红豆歌》这样唱:“结识私情碧云庵,手植红豆定终身。太子尼姑结同心,姻缘虽好难就成。”当年,昭明太子在鸷山碧云庵结识了尼姑妙云。妙云善弹筝,两人一见钟情。可是太子、尼姑,终究难成眷属。梁武帝为之写了《送子文》,下令将编书室、读书台迁至常熟虞山石梅苍圣祠内,后来,发现两人仍有往来,就将昭明太子囚禁在宫内几个月。等到太子再到碧云庵,妙云已经相思成疾而亡。昭明太子在他们曾经琴瑟和谐的地方,顾山的香山寺和鸷山的碧云庵,种下了红豆树,写了诗《咏弹筝人》来哀吊:“故筝犹可惜,应度几人边;尘多涩移柱,风燥脆调弦;还作三洲曲,谁念九重泉。”红豆,也就在中华文化意象中,赋予了有阻隔的美好爱情的象征。
    两棵相思树,就这样遥遥相望,千百年间,很少开花、结子。他们,默默地凝望着,坚守着,相思着。两棵相思树之间,就是古诗文中常提到的古暨阳湖。一汪碧水,江南典型的“盈盈一水间”;湖泊、河港交织,处处的“蒹葭苍苍,在水一方”。湖向北,穿过几条古老的港浦,包括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的古黄泗浦,就是长江那水沧沧、天茫茫的入海口。“沧江”之滨,相思树伫立,江流无语,千载岁月,悠悠逝去。
    今年暮春,烟雾缭绕的江南,相思树开花了。开素雅的白花,结娇美深情的红豆。这,才是诗人、诗歌、生命和江南文化的特质。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逝去的江南水乡,还有相思树,还有红豆,一如在滚滚红尘中,还有诗人,还有纯文学一样,我为之心疼,我为之欣慰!

 

                                                ——《沧江文学》2012年第2期(总第6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