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撷英 » 《香山,最美的日子遇见了你》王芳

《香山,最美的日子遇见了你》王芳

发布日期:2016-04-11      阅读数:1434 次


    初夏,桃花谢了红妆,杏花褪去白纱,玉兰、海棠也把红妆换成了翠绿衣裳。跳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淡绿、深绿、墨绿,绿浪满城。此时,好想出门,找一个放飞心灵的地方去畅游。恰巧,民盟科技支部组织盟员去香山调研学习。作为盟员,我很开心地参加这次香山之行。

对于香山,虽未见芳容,却早已耳熟。每每同事向我炫耀时,便会眉色飞舞。她说:“香山一年四季花开不败,蝶舞蜂唱,空气清新,是个天然的大氧吧。躲避雾霾、沙尘暴、禽流感,香山绝对是首选之地。”她还说:“人若常在山里行走,定能百病不生。若能定居于香山,那真是神仙般的日子。”前几天,她用微信发来图片,让我点赞。香山寺、梅花岭、翠竹林……张张精美。纸上得来方觉浅,只有身临其境走进香山,才知道它的奇特和厚重。

香山,位于张家港市金港镇境内,北枕万里长江,全山占地面积3000亩,主峰高136.5米,为全市诸山之冠,因其状如伏兽,故有卧牛山之称。相传,香山是因吴王夫差携美人上山采香而得名。香山环境优雅、交通便捷,有广为流传“香山十八景”之说。前来引领我们的美女导游用甜美的声音,如数家珍为我们介绍着香山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随众人拾级而上,“香山十八景”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徐徐打开,梅花堂是苏东坡仕途失意怡情养生的地方。“苏先生的诗、词、赋、散文,成就极高,他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为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他一生品性高洁,不屈服权贵,仕途上的不如意,没能使他消沉,他走遍名山大川,且行且歌,寻得香山这一方净土,从此,门前植梅,后堂栽竹,冰天雪地,红梅怒放,香飘万里,苏先生便与友人小酌,吟诗作赋,然后挥毫泼墨,他在梅花堂里写了多少诗篇,只有堂前洗砚池知道。梅花堂匾额由他题书,香山多了几分灵气和风雅。

历来的帝王都爱美女,吴王夫差也不例外,他放下公务,陪同西施来到香山游玩。山花烂漫,彩云朵朵,清风吹来,一阵阵奇香飘过,西施低头一看,一种长得像马蹄的绿色植物铺满了小径,它开着俏丽的花朵,清香扑鼻,西施喜上眉梢,她采了一朵又一朵,插在鬓角边,缀在裙裾上,直采得花香盈满怀,直采得手儿发了软,这才作罢。夫差见美人这么喜欢,就常陪伴她来山上寻香、散心。从此,香山便有了一条浪漫的花香小径,被人们称为采香径。

 “香山十八景” 真是景景各不同,我们走过姜子牙在北麓钓鱼的钓鱼台,穿过大禹取泉水解渴的圣过潭,漫步行走于乾隆皇帝饮过水的圣清池边,饮了清泉里的水,又登上了徐霞客曾三次游览桃花涧,欣赏了徐霞客题的诗。一时,心旷神怡,感慨万千。香山悠久的历史文化让我大开眼界。

兵马嘶叫、刀枪剑戟、战旗飘飘的烽火墩;鹿女起舞、禅曲清幽、茶香万里的鹿女湖;林海莽莽、松涛涌动、百鸟齐唱的听松吟;这些故事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香山留下的种种传说,让我入了迷。

走近听松吟,只见林中清幽、香风拂面,鸟声啾啾欢唱,我突然听到了那首著名的二胡独奏《空山鸟语》,我知道这是刘天华先生在为父老乡亲深情地演奏。这不是我的幻觉,是香山风景区茶社里传来的妙曼轻灵的乐曲,让我如醉如痴。刘天华出生在香山脚下南沙境内,他与其兄刘半农(著名文学家)、其弟刘北茂(著名音乐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华史上的“刘氏三杰”。

岁月生香,那些久违的传说,被我们打捞上岸,依然是这么鲜活。让人觉得我们就是和美人微笑,英雄交谈,才子吟诗。

天时尚早,我们登上香山最高景点聆风塔,俯瞰山下全貌,只见江水滔滔,帆影点点。人与车行驶在马路上,仿佛小蚂蚁在搬家。具有八千年历史的山村古遗址及工厂、村庄、田畴尽收眼底,它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镶嵌在香山周边,香山更像一颗挂在云端中的明珠,让人爱慕称赞。

从聆风塔下来,夕阳正红,万道霞光闪耀,霎时,香山笼罩在五彩云霞之中,古朴庄严的香山寺,那雕梁画栋、飞檐斗角都披上了金装,美得近乎虚幻。这让70多岁的蒋老师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他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香山真是变化得太大了,变得让人“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导游听了笑嘻嘻地说:“再过几年,香山,它会更美。就是神仙也愿意留在香山看风景。春天,樱花园里,樱花洁白如雪,花深似海,如同到了武大的樱花园;夏天,紫色的薰衣草,开满香山角角落落。游人来此一游,仿佛普罗旺斯就在眼前;秋天,红枫林中,满山的红叶,与河水倒映,美不胜收,那曲久唱不衰的电影歌曲《满山红叶似彩霞》穿越山林,送到远方,醉了游人;冬天,梅花岭上的梅,万株齐放,有爱美的女子可以来这里当一回梅妃,跳一曲惊鸿舞,吹一段白玉笛。”这样诗情画意的香山,谁能不喜欢。

香山的风景,怎么看也看不够,每个人眼里的香山,也许各不同,愿他们在香山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梦中的南山!


                                              

                                                             此文2016年《东渡》第1期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