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撷英 » 任和平:一桥飞架梦成真

任和平:一桥飞架梦成真

发布日期:2022-01-04      阅读数:1118 次

       “隔河千里远”,这是我小时候常听村里老人讲的一句俗话,后来在请教了父亲之后,我才明白了此话的含义。父亲告诉我,这句俗话是讲江河阻隔妨碍了人们出行,两地因一河之隔只能隔河相望,如果要走到河对面去,就好像有千里之远。父亲还举例说,像我们沙洲县与南通市之间虽然只隔了一条长江,但你要想到南通去,就隔江过海的像是有上千里的路程。后来在与父亲聊天时,他还讲了一个从别人那里听说的一件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主席刘少奇到江苏视察,是从南通乘渡船到当时属常熟县的十一圩码头,然后乘车沿十苏王公路先到常熟再到苏州。据负责接待的人讲,刘主席从南通到十一圩,因过江摆渡花了近两个小时,就对随行人员说,这里的江面上要是能建一座大桥,那从苏北到苏南就方便多了。

        或许,父亲对“隔河千里远”有着切身体会。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夏天的早晨,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年幼的妹妹,从十一圩港乘船到南通医院为妹妹治眼病。父亲和妹妹当天下午离开南通医院时,原先晴朗的天空一下子变成了乌云滚滚,父亲赶紧骑车前往轮船码头。到了码头买好船票,刚走进候船室就听到广播通知,因受台风影响,渡船暂时停航,请乘客们耐心等候。于是,父亲抱着妹妹在候船室里从下午等到黄昏,又从夜晚等到黎明。才四岁多的妹妹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又哭又闹,直到哭累了才在父亲的怀里睡去。父女两人坐等20多个小时,才听到广播里说南通至十一圩的渡轮开始检票了,请乘客们排队检票上船。这一趟南通之行,父亲不仅在生产队里少挣了两天工分,还因为缺吃少睡累得疲惫不堪。有了这一段经历,父亲后来总跟人讲,我们这里的长江上要是建一座大桥,那我们就能很便当的常到南通去了。

        在长江下游宽阔的江面上建大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无异是天方夜谭。即使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江南江北的往来还是十分的不便。那时我姨父是南通一家食品厂的副厂长,曾多次写信给我父亲,说是让孩子假期里到南通白相几天。于是,在小学四年级的寒假里,我第一次乘船过江到南通。那是在冬天的一个早晨,长我几岁的姨兄骑自行车带我到十一圩码头,在售票处的窗口前排队购票。购票队伍排得老长,我们等了近一个小时才买到两张船票。随后在候船室里又等了一个多小时,才随着拥挤的人群登上了渡船。随着一声汽笛长鸣,轮船缓缓驶离码头,由二干河驶入长江。宽阔的江面上,油轮、拖轮、游轮等船只劈波斩浪一路前行,浑身漆黑的江豚不时冒出江面,叫不出名的鸟儿也在船尾逐浪随行。我是第一次乘渡轮出远门,也是第一次看到长江上这些独特的风景,一个多小时的航程,是在兴奋和激动中度过的。渡轮停靠南通港轮船码头后,我和姨兄下轮船、上码头、乘公交,下午1点多钟才赶到食品厂。当时姨兄不无天真地对我姨父说,要是长江里有一座大桥,我们骑车从桥上来南通,肯定早就到厂里了。

        说姨兄讲话天真,是因为觉得他讲这样的话不靠谱。因为那时的万里长江上,好像只有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两座桥。南京长江大桥因为上了语文教科书,知名度更高。按照我的语文老师的说法,南京长江大桥是一座“争气桥”,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建造,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标志着我国的桥梁建设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老师还说,南京长江大桥于1969年9月建成后,为检验大桥质量和部队战备情况,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调派了80辆坦克、60多辆卡车编队开上大桥。而在庆祝长江大桥公路桥胜利通车时,当时的南京城里是万人空巷,有数十万民众涌向大桥。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南通至沙洲的通沙汽渡开通,让长江南北两岸的交通得到了改善。当年我结婚生子后,在南通的姨妈打来电话,让我到她那里拿一辆童车。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骑自行车赶到通沙汽渡码头,乘渡船半个多小时后,上岸骑行20多分钟,就到了姨妈家里。这样算起来,从江南出发到南通姨妈家里,用时不过一个半小时左右。十多年后,姨妈的孙子结婚,举办婚礼那天,我上午从张家港开车前往南通,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姨妈家。吃过午饭后,因为有事返回张家港,下午5点多钟再开车到南通,车到举办婚庆的酒店时,婚宴还没有开始呢。

        日月如梭,岁月的脚步跨入了新千年。2014年3月1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沪通铁路控制性工程——位于南通、张家港之间的长江公铁大桥开工建设。而2020年7月1日,同样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主跨1092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成通车。现在南来北往的汽车和火车,经大桥过江仅需三五分钟。此前的2019年5月,我参加单位组织的“观大桥工地、看建设成就”活动,与同事们一起到长江大桥建设工地参观。当时是乘施工电梯升至70多米高的桥墩,出电梯口就踏上了铁路大桥南引桥的桥面,数十名大桥建设者正在桥面上进行防水层工程建设。我站在铁路桥面,居高临下北望宽阔的长江,只见由一个个巨型蓝色钢桁梁联接而成的钢铁巨龙,像一条蓝色的飘带由江南飘向江北。江水静流的长江因为这条非同寻常的蓝飘带,一下子显得生动而靓丽起来。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奔腾不息的万里长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一座大桥。70多年后,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已经拥有100多座各具特色的长江大桥,平均不到50公里就有1座大桥。发展没有止境,建桥还在继续。今天长江江面的桥梁数量和密度在世界上少有,但仍有多座大桥正在建设和规划之中。位于长江下游的经济大省江苏早已规划,到2035年已建在建过江通道45座(包括张皋、张靖过江通道),不久的将来,省内过江通道平均间距将缩短至12公里,从而更好地策应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宏伟蓝图必将成为美好现实。那一座座富含科技智慧、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长江大桥,是见证百年大党风雨兼程筑梦前行的历史丰碑。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建成,让南通、张家港间的长江天堑成为了通途,几代人的大桥梦,今朝梦想成真。如今,我的父亲、我的姨父早已离开了人世,如果他们地下有知,看到今天长江两岸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一座座耸立江面、贯通南北的长江大桥,定会有许多的惊喜和惊叹。

 

                                                                                                                                                                    此文刊于《东渡》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