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撷英 » 丁桂红:社场的记忆

丁桂红:社场的记忆

发布日期:2022-01-04      阅读数:1008 次

        同事家老宅位于江南的一个小镇,称作凤凰镇,三月桃花娇羞烂漫的粉红,在春天的怀抱里千骄百媚。也许是为了保护在这片桃花盛开的地方,这个镇下属的村庄大多是保留村庄。

        顾名思义保留村庄就是能对原有的老屋进行翻新,经过三个月的建造,同事家的别墅建好了,邀我们几个去她家喝树屋酒。

        五月的天气已经卸下了春装,油菜花凋落了,已经开始结了绿绿的荚,桃树枝繁叶茂已经挂上了青青的果子,麦苗已经开始抽穗,田野的风光一路尽收眼底。车行大约半小时,快到别墅群时,眼尖的同事喊:那是什么房屋?我顺着指着的方向看去:几间屋子嵌在别墅群旁,屋顶一半盖着小瓦,一半盖着琉璃瓦,有着从前和现代相结合的元素,在统一的别墅群里显得有点突兀。饭后我问同事,她说那是社屋,社屋?我一惊这个年代竟然还有七十年代生产队里留下的产物?

        饭后出于好奇,我决定去这座房子走走。走进这间七十年代留存下来的屋子,当时种田的家什已经没有踪影,租房的是一对外来打工的小夫妻,屋内取而代之的是现代设备,女租客告诉我说,我们住进来后稍微对房屋作了翻新,别看这房子陈旧,到了夏天空调基本不用开,屋内也甚是凉快。

        看到这陈旧的社屋,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我小时候老家的社屋。

        儿时我生活在江南的一个小村庄,二十多户农居从东到西一字排开,形成一个长埭,农居屋前屋后有两条河流,农居就被清清的河水环抱着,东面最后一户人家的屋旁建的就是社屋,我家是住在最西面的一户。记得母亲每次上工总是跑着小步穿过一个长埭,社屋总共有有四大间,但其中有两间是连着的,中间没有隔墙,用来堆放队里的耕地的两台拖拉机,另两间屋子堆一些锄头、钉耙、铁锹等一些农作小工具。

        社屋的外面社场大约有200多个平米,当收割的麦子、稻子在地里晒干后,男劳力用担子把麦子、稻子挑到社场上,女社员们开始用轧机脱粒,机器轰隆轰隆,麦子、稻子从麦柴、稻柴上脱离出来了,另一帮女社员早已用毛竹杆架起三角架,上面放了大大的竹筛,只见两位女社员来回推动竹筛,干净的谷子就从高处泻下,落到空地上,一些有经验的社员抓起一把,看看摸摸,甚至拿几颗放进嘴里用牙齿咬一下:嗯,颗粒饱满,今年收成不错。

 

        社场不打谷的时候便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地了,一群女孩子玩踢踺子,跳猴皮筋,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男孩子则是喜欢打陀螺,车铁环这些游戏 。

        记得有一年秋天,在社场上,母亲把竹帘子上的棉花按等级在挑拣,我则躲在帘子下看一本小人书,看着看着,我竟迷糊地睡着了,等到了中午急着回家做饭的母亲轻唤一声我也没听到,母亲以为我独自回家了,然而母亲回到家一看,发现我又不在家里,急得饭也没心思做,又从家里返回社场,一边寻问社员有没有看到我去哪儿了,此时我也被太阳晒醒了,从帘子下面爬出来,与四处寻找我的母亲相遇,“你这小祖宗,跑哪去了?”只见母亲举起右臂,,我知道母亲要打我了,赶紧用双臂举起作护好头的姿势,母亲抡在半空中的那个巴掌终究没落到我头上,母亲一把搂住我,哭了:“找到就好了,再找不到我差点要到河里捞你了!”

        到了冬天快过年的时候,两条河里放养的鱼也长大了,看打干河也是儿时的一件趣事,当河里的水从粗大的圆铁管里汩汩流出,几个小时后,河水也快见底了,只见河里的鱼活蹦乱跳,此时男劳力穿着皮衣皮裤开始下河捞鱼了,等河底平静下来,鱼全部拉上来放到社场上开始分鱼,队长是一位有着相当分鱼经验的高手,不用秤,鱼随便大小搭配,每户一份。此时,我从这些鱼堆旁来回走动,恨不得此时自已的一双小眼睛化作一杆秤,哪怕多称出一两来也好。

       过了几年,队里开始实行分田到户,就把社屋给拆了。母亲一向手脚勤快,厨艺也了得,社屋拆了之后,队长召集全体劳动力去一户人家吃饭,母亲厨艺了得就在那里做帮厨,我刚好去找母亲,队长问我吃过早饭了没有?我踮起脚尖看到灶上满满的一大锅粥,青菜和碎肉混杂着,上面飘浮着一层油花,香味扑鼻而来。 “没吃呢,”声音低得几乎也只有自已能听得见,这是我第一次撒了个小谎。“没有吃就在这边吃啊,队长一边说一边给我盛了一碗粥,随后我一下子又吃了两小碗。

        老家的社屋拆除后,社场早已被一个社员做了造屋的宅基地,但今天看到同事家旁的保留至今的社屋,又勾起了我对童年的美好记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现在再也找不到儿时贪吃的饥饿感了,但儿时的那碗咸粥那股清香一直印在脑海里,回味无穷。

 

                                                                                                                                               此文刊于《东渡》2021年第3期